浅瞳兮

第89章 远古华族(四)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浅瞳兮】地址:huizhuankj.net

世无足金,人无完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

正如伏羲部及伏羲太对天道自然、物理阵法有着独到的理解掌握,相对对人体结构万灵进化了解不多一样,鸿均部及鸿均昊强于生灵进化研究却弱于对天道阵法的了解。

原本二人只闻其名并不认识,现在因为本部落要对“四方幻像”阵进行“五行”改造,邀请伏羲太前来,终于让两位华族人杰得以相见。

名实至归,一见之下,两位天才才恨相见太晚、为对方学识之深厚而相互敬佩。伏羲太讲述着对天道规则、宇宙演化的理解,鸿均昊讲述着万灵进化、人体结构的认识。一个为对方绘制“五行周天”图、讲解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一个为对方展示人体结构,讲解经脉筋穴的构成、论述五脏六腑的作用。

在相互交谈请教中,二人心中几乎同时产生了共同的想法。

那就是人体丹田周围的经脉构成、五脏方位与“五行阵法”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五行相生阵是以五行灵物以五角星方位排列,以高级混元阵为中心阵眼,通过灵材形成的复杂纹路相互联结,阵成后具备聚集周围灵气,提升四周灵气品阶,具备凝聚灵气的作用。

不同五行灵物、不同的联结灵材所形成的“五行阵”功能有着强弱分别,以普通灵物形成的五行阵能聚灵提升,中等灵物形成的五行阵可凝气为液,若以“五行灵珠”布置的上品五行法阵,则能在中心的阴阳阵眼里凝结出“混元灵珠”来,可以推测,若用五行灵石进行布阵,在不同品阶灵地里,甚至能凝结出“混元精珠、混元元珠”来。

尽管这种人造“混元珠”远远不如天然造化所生者,但也具备了其一定属性。且做为灵石的最高品阶,五行灵石弥足珍贵,估计现在整个华族都难以凑齐。

五行相生阵具有聚灵凝珠的效果,那么人体的丹田气海呢?

丹田天生、蕴气如海,犹如混元、自含先天。

人体丹田是神经与所有脉络总汇相交而成,虽然实质很小,却自成天地,其内存有自动旋转着的先天灵气,一如先天混元阵。

混元恒动,犹如动力机一样将先天灵气由汇集的脉络输向人体五脏,让人体得以生长续命。只是这台动力机动力严重不足,一天只能旋转一周,极为缓慢,输出的灵气很是有限。

人体五脏,心肺肝脾肾,是经脉交汇产生的节穴,丹田输出的先天灵气会在这些节穴中产生不同性质的能量和基本元素,供应着人类身体的各种需要。

其中,心产火、火生热,让人体保持热量活力;脾生土、土性元素构成人类体肉;肝生木、木性元素构成人皮毛发;肺属金、金元素凝结为人体肢骨,肾生水、水为体内血液。

心火、脾土、肝木、肺金、肾水,分明就是五行之物。虽然不是特别的齐正,却也基本符合五行阵法的方位布置。同时,它们之间不但有着脉络相连、神经控制,更共同汇聚于丹田,其经脉走向及联结像极了五行阵法的图案纹路。

关键,这些经脉联结之间并无节穴阻碍,天然相通,这岂非就是天生的“五行周天”阵法吗?如果能让人体这天然“五行阵法”以相生关系运转,不就能产生聚灵凝灵之效果,不就有可能让华族人类丹田中产生出“灵核”吗?有了“灵核”不就能修行、能强生进化吗?

这就是二位圣贤交流谈论之间实然萌生出的共同想法,仿佛苍天开眼,让俩人心中惊喜无比。

只是,五行相生运行,需要种种条件,一是心肺肝脾肾真是合适的五行之物吗?二是,五行聚灵凝灵,需要周围本就要有灵气的存在,那人类体内的灵气来源何在?单凭丹田中的稀少灵气是万万不够的。三是,五脏经脉虽然天然相通,但人类经脉有些纤细脆弱,有些杂质堵塞,即让灵气运行不畅,又难以承受运行中的大量灵气通过;四是,做为五行中心阵眼,能量必须强大,否则阵法难以驱动,若单以丹田那动能极弱的自转,是不可能形成驱动阵眼的。

为了华族的生存、为了夏人的崛起,在惊喜过后,二者在深思的同时,也招集二族及全部人族的智者人杰,共同研讨起解决的方法来。

在研讨试验的同时,他们以身作则,亲身试验,在想出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同时,伏羲太与鸿均昊二人先后取得成功,开启了丹田“五行周天”的运行,踏上了强生的进化之路。

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二者同时对天道法则、生灵进化和人体结构有着最深入、最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原先也许两人各有偏重,但一年来共同的交流研讨,让二位天生知者很快互补了短板,成为了华族人类具备最全面知识的真正圣贤。

尽管如此,他们的成功之路也是惊险万分,九死一生。

首先,经过数百名自愿牺牲者的主动提供,用解剖出的心肺肝脾肾,按五行阵布置后,还是形成了最为微弱的“五行周天阵”,证明了人体五脏还是基本符合五行之物的需要,只是太过微弱,需要强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从逃亡开始修仙 我本无意却是踏破虚空 紫薇记 生灵祭台 败犬女帝,把头发盘起来! 传奇御兽师张德帅 踏路真恒